母婴科普

了解最新公司动态及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新闻中心>母婴科普

母乳6个月就没营养?这些坑娃又坑妈的母乳喂养误区……

时间:2022-09-15   访问量:2669

母乳喂养,

是新手妈妈都逃不过的话题。

对宝宝来说,母乳是最天然、

营养的食物,能提高宝宝免疫力,

有助于宝宝消化,降低宝宝过敏现象。

对妈妈来说,

母乳喂养可促进子宫复旧,

帮助燃烧卡路里,更快恢复苗条身材。

对母子来说,

母乳喂养可以满足妈妈表达母爱的需求

并使宝宝获得安全感,增进母子感情。

生娃前,

可能会觉得这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

喂几次就能得心应手;

等生娃后才知道,

这其实是「痛并快乐」的过程。

母乳喂养的路上,

新手妈妈会有很多疑惑,

比如产后前两天奶水少,宝宝会吃不饱吗?

宝宝睡着了,我要叫醒ta吃奶吗?……

今天就来说说母乳喂养的五大误区,

你中了吗?


  母乳喂养的五大误区

  误区1

  产后前两天奶水有点少,宝宝会不会吃不饱。先给宝宝加点奶粉吧,免得宝宝饿坏了,等下奶后再来母乳喂养好了。

  其实,新妈妈在生完孩子后,乳汁的分泌量与宝宝的胃容量是趋近一致的,宝宝在刚出生1天的时候,妈妈的奶水虽然比较少,但这个时候宝宝的胃容量也只是就小玻璃球那么大,宝宝只需要一点点乳汁就能满足全天的能量,所以不用担心自己奶水不够。

  只要经常让宝宝吸,刺激泌乳机制后乳汁量会慢慢增多,乳汁量与胃容量通常呈正相关增长、最终达到平衡。如果一开始就先添加配方奶粉的话,宝宝吃了奶粉后,吃母乳就会吃得少一点。

  而且因为奶瓶奶头长,出奶孔大,宝宝不需要费力就可以吃到奶水了,慢慢地就不愿意吸吮妈妈的乳头了。

  这样的话,就会使得乳房因得不到充分有效的刺激而影响到正常的泌乳功能,从而导致后续的母乳喂养问题,如下奶困难、奶胀、宝宝产生乳头错觉等。

  误区2

  哺乳时将开始的乳汁挤掉,或者喂一会儿这侧,又换另一侧。

  先吸出来的奶我们叫“前奶”,它看上去虽然比较稀薄,但却是富含水分和蛋白质,这也是为什么说纯母乳喂养的宝宝不需要额外喂水。

  在“前奶”之后,乳汁就变成了白色,而且比较浓稠,这就是“后奶”了,后奶富含脂肪、乳糖和其他的营养素,能提供很多热量,保证宝宝吃了后不会经常饿。

  如果只是吃到前奶,宝宝会长得比较瘦小,如果只是吃到后奶,宝宝又会缺少水分和蛋白质。

  所以,一般在喂奶的时候,妈妈切不可将“前奶”挤掉,也不可喂一会儿这侧,又换另一侧,应尽量让宝宝吃空一侧乳房后再换另一侧,这样才能保证宝宝摄取到足够的营养。

  误区3

  隔一段时间就把孩子唤醒喂奶。

  有些妈妈在喂奶的时候会严格按照隔几个小时喂一次的原则,其实,在宝宝吃奶还没有规律以前,需要按需哺乳。

  如果严格地按照固定的时间给宝宝喂奶,则可能会导致宝宝在饥饿的时候没有奶吃,而在还没饿的时候又硬让他撑着。

  这不仅会影响到宝宝的生长发育,而且还会让宝宝对吃奶产生一种烦躁的心理。

  只要做到按需哺乳即妈妈感觉奶胀或宝宝饥饿时即予哺乳,既有利于妈妈乳汁的分泌、预防奶胀,又能满足宝宝生长发育的需要。

  误区4

  托乳的各种错误姿势。

  有一些妈妈在喂奶的时候,会用大拇指和食指呈“剪刀”式夹住乳头或乳晕,其实这样不仅会影响到宝宝的含接和有效吸吮,还会阻断乳汁的流出,当然,如果妈妈的奶汁过多、乳反射过强,倒可以采用这种“剪刀”式,以减少宝宝呛奶的机会。

  还有一些妈妈在喂奶的时候,其他人用一只手拿着乳房,另一只手握着宝宝的头,将宝宝推向妈妈的乳房处,其实,当施加压力时,宝宝会反射性地将头后仰,如此反抗多次后,也许宝宝就会拒绝母乳喂养了。

  此外,也还有一些妈妈害怕喂奶时宝宝的呼吸道被乳房体堵住了,往往用手将乳房组织向后压,这也是不科学的。

  妈妈用手向后压乳房组织的时候,将会阻断乳腺管内乳汁的流通,从而影响宝宝的吸吮。只要掌握正确的含接姿势就不会出现喂奶时宝宝的呼吸道被乳房堵塞的现象。

  正确的含接姿势是:妈妈的大拇指和食指呈C字形托起乳房,先将乳头刺激宝宝的口周围,使宝宝建立觅食反射,当宝宝的嘴巴张到足够大的时候,再将乳头及大部分的乳晕含在宝宝的口中。

  当宝宝正确含接到乳头时,可以见到宝宝的脸颊是鼓起呈圆形地在慢而深地吸吮,而且妈妈也可以感觉到明显下奶的感觉。

  误区5

  6个月后母乳就没营养了

  无论何时,母乳都是有营养的。母乳的营养价值没有任何食物可以代替,哪怕是配方奶,也都是尽可能地模拟母乳的成分,只是随着宝宝的长大,需要更多的热量和营养。国际母乳协会、世界卫生组织都推荐母乳喂养至少到1岁,最好到2岁。


上一篇:夏季坐月子,不懂这些将会很痛苦!

下一篇:有关新冠“复阳”、再感染、接种“第四针”,十问十答!

在线咨询

在线咨询

微信扫一扫

微信联系
返回顶部